“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是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之一,起着连接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本教材是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主要讲述热质交换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相关设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全书共10部分:绪论,质交换过程,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类比,相变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空气与水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干燥剂除湿原理与设备,空气射流及燃料燃烧时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以及附录。本教材将原理与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并注意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自学者参考。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是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之一,起着连接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本教材是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主要讲述热质交换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相关设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全书共10部分:绪论,质交换过程,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类比,相变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空气与水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干燥剂除湿原理与设备,空气射流及燃料燃烧时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以及附录。本教材将原理与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并注意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自学者参考。
本书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撰写的教材。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的专业目录作了部分调整,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改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新增加了三门专业基础课程——“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建筑环境学”和“流体输配管网”。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是将本专业中的“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调工程”、“制冷技术”、“空调冷热源工程”、“工业锅炉设备”及“燃气燃烧”等课程中有关流体的传热传质原理及相关设备的内容取出,经整理、归纳、精炼而形成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以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传输理论为基础,研究发生在本专业中的热、质交换现象、原理、规律以及热质交换设备的选择和计算,为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定位明确,区别于现有同类教材。本书的特点包括: 1)消化吸收了同类教材的经验和特点,并加以扩展和更新,增添了部分新内容。 2)打破以往教材先讲原理后讲设备的传统体系,将原理与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3)注重与“传热学”及各门相关专业课,如“空调工程”、“工业锅炉设备”、“制冷技术”、“燃气燃烧”、“通风工程”等课程的衔接,避免了内容的大量重复,重点突出,目的明确。 4)强调了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将其专门列为一章,加强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增加了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和评价的内容,单设一章,使学生能了解热质交换设备优化方法和性能评价指标,从技术经济角度对热质交换设备进行综合设计和评价,提高学生系统、综合的分析能力,并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 6)本书中所用到的专业术语符合最新的暖通空调术语标准。 7)本书尽量加入与本学科相关的热质交换设备的新进展和新技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领域的新知识。 8)力求全书中用到的符号及其物理意义前后统一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9)本书各章节后均配有习题和思考题,参考文献单独置于每章之后,便于学生查阅参考,同时给出了教材中常用物理量的符号表。 本书由闫全英、刘迎云主编。全书共8章。绪论,第3章,第4章中4.3节,第5章中5.7节,第6章中6.3、6.4节,第7章和第8章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闫全英副教授执笔;第1章和第2章由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王学锦执笔;第4章中4.1、4.2节,第5章5.1节—5.6节和第6章中6.1、6.2节由南华大学的刘迎云副教授执笔。全书由闫全英统稿。 本书诚请西安工程大学黄翔教授细致审阅,黄翔教授对本书的大纲、指导思想和内容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强教授也对本书提出了修改意见,谨致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