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产(或服务)和管理系统优化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因工程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突出阐述了系统设计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作业能力、认知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以人的工作优化(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为目标,讨论了与人有关的环境、工具、设备、任务、系统、作业空间的合理设计问题。
本书从生产(或服务)和管理系统优化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因工程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突出阐述了系统设计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作业能力、认知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以人的工作优化(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为目标,讨论了与人有关的环境、工具、设备、任务、系统、作业空间的合理设计问题。
人因工程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系统设计中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 人因工程学科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美国( 学科命名为Human Factors) 以及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学科命名为Ergonomics) 非常重视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 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在人因工程学的教育上, 许多国家把人因工程学作为工程和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或专业课。我国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 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机械工程等专业于80 年代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 20 世纪90 年代后, 随着工业工程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立, 人因工程学科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目前, 人因工程学已被教育部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 足以说明该课程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本书为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的21 世纪工业工程专业规划教材之一, 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以生产(或服务) 和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 把系统中的人作为着眼点, 围绕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系统介绍了人因工程学的有关思想、理论与方法。教材的编写融合了人因工程学的经典内容及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时考虑工业工程学科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 ①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从工业工程学科的实际出发, 选择阐述人因工程学的有关思想、概念、原则、原理和方法。②在内容上, 把狭义的人—机—环境系统优化原理扩展到广泛的与人有关的系统和领域。另外, 考虑到现代人机系统的发展特点, 在传统的体力工作效能研究基础上, 加入了人的信息处理系统、脑力劳动负荷的测量和预测, 以及人与计算机交互等内容。③在结构上, 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同时考虑到各章知识的连续性及与实验的配合来安排内容体系。④在编写时注意科学性、知识性、适用性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提供参考。⑤在资料的选用上, 注意资料的先进性、全面性和成熟性。 本书是在2007 年出版的人因工程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与第1 版相比, 第2 版在保持原书结构大体不变的基础上对章节内容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更新。包括: ①对本书中采用的标准进行了全部校对, 更新了《高温作业分级》(GB/ T 4200—200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 等多个人因工程国家标准, 保证本书中使用的标准为现行标准。②更新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对第一章人因工程学的成长、发展两个阶段中人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梳理, 补充了相应的研究内容资料, 对我国人因工程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也进行了资料补充。细化了第二章中前 言Ⅶ “人的心理因素” 一节中“能力及其分类” 一部分的内容。重新修订了第三章中有效温度的概念。在第五章中补充了色彩调节在作业空间设计、厂房及生产设备施色、目视管理等各方面的应用。在第六章中完善了响度、响度级换算方式, 补充了隔声屏在交通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明确了国家标准中对特殊工作环境下电磁辐射限值的相关规定。第七章对空气中粉尘的划分及其危害进行了详细介绍, 增加了空气质量指数及其分级, 补充了机械通风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第八章中增加了典型人工物料搬运作业的极限值, 介绍了常用的睡眠评价方法以及心电、脑电EEG、表面肌电等疲劳测定方法, 完善了常见的轮班制度, 并将第十四章第五节中“累积损伤疾病与工具的设计” 整合到第八章第六节“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中。对第九章中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进行了完善。在第十章中更新了SWAT 量表,介绍了其改进方法, 增加了瞳孔直径、脑电EEG 等脑力负荷测定方法, 将“单调作业及单调感觉” 整合到“脑力疲劳的产生与积累” 中, 增加了脑力疲劳的消除方法, 并将“避免单调的措施” 整合至其中。结合人体测量的相关先进技术, 在第十一章“人体测量方法” 中新增了三维人体测量技术。结合学者对人机系统的相关研究, 在第十三章中细化了人机功能分配的原则, 增加了系统仿真评价法。结合计算机、手机、iPad 等设备的交互设计研究前沿, 在第十四章中增加了可交互式屏幕的界面设计。对第十五章中事故的分类进一步明确, 结合最新事故案例, 对事故危害的阐述进一步完善。③在应用案例方面, 增加了噪声治理、作业疲劳测定、座椅设计、人机系统设计、人机系统评价、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评价等案例。④对原书中的一些时间较早的引用资料进行了更新。 本书由东北大学工业工程系主任郭伏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研究所所长钱省三教授任主编, 山东科技大学的李兴东教授、温州大学的薛伟教授任副主编, 东北大学的杨学涵教授和湖南工学院的张力教授担任主审。第1 版编写分工如下: 第一、二、八、九、十章由郭伏编写, 第十一、十四章由薛伟编写, 第十三、十五章由李兴东编写, 第十二章由叶锋编写, 第三~ 七章由上海理工大学的老师编写, 其中, 第三章由钱省三、付雅琴编写, 第四章由王殊轶编写, 第五章由曲德强编写, 第六章由崔建昆、刘敏娟、钱省三编写,第七章由钱省三编写。全书由郭伏统稿。在第2 版编写过程中, 第一、二、八、九、十章由郭伏修订, 第三~ 七章由钱省三和郭伏修订, 第十一、十四章由薛伟和郭伏修订, 第十三、十五章由李兴东和郭伏修订, 第十二章由叶锋修订。全书由郭伏统稿, 东北大学研究生李明明、吕伟、叶国全、刘成龙、陆则华、邓博等同学参与了本书的案例整理、标准收集及图文处理工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的著作、教材和科研成果。部分案例选自公开发表的文献, 更新的标准为相关部门推出的现行国家标准。在此, 谨对原作者和研究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本书在成稿的过程中得到了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杨学涵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编者在此向杨学涵教授表示感谢。同时向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的机械工业出版社致谢。本书还获得了东北大学“双一流” 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类项目“东北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智库建设” (02050021940101) 的资助。 由于编者理论与实践水平有限, 虽然反复修改, 仍难免有各种不足, 热忱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