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全书内容系统性增强,知识体系科学完整。
★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精炼,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从加工方法的认识到完成加工成形的装备,从加工、装配过程设计到质量控制,使得本书更加适合当前教学使用。
本教材在上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使得全书内容系统性增强,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完整。在内容的编排上力求精炼,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加工方法的认识到完成加工成形的装备,从加工、装配过程的设计到质量的控制。本次修订使得其更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本教材内容包括:机械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工艺规程设计。全书以系统的观点构建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体系。本教材可作为普通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教材,同时也可供工业工程、管理工程和工业设计等有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为装备制造企业的科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全书内容系统性增强,知识体系科学完整。
★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精炼,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从加工方法的认识到完成加工成形的装备,从加工、装配过程设计到质量控制,使得本书更加适合当前教学使用。
本教材在上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使得全书内容系统性增强,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完整。在内容的编排上力求精炼,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加工方法的认识到完成加工成形的装备,从加工、装配过程的设计到质量的控制。本次修订使得其更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本教材内容包括:机械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工艺规程设计。全书以系统的观点构建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体系。本教材可作为普通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教材,同时也可供工业工程、管理工程和工业设计等有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为装备制造企业的科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第3 版自2008 年出版至今, 已近10 年的时间, 发行了16 万余册, 得到了兄弟院校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在这些年的使用过程中, 广大高校基本上肯定了第3 版的内容选择以及编排, 同时一些兄弟院校也提出了很多宝贵和建设性的意见。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的改革力度较大, 内容宽泛, 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要更加精炼、系统, 方能给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第3 版教材在知识体系方面已经比较合理, 从零件成形原理与方法, 到工艺装备以及制造过程的设计和质量控制, 脉络分明, 条理清晰, 但是在局部内容的筛选与精炼方面还存在不足, 为此, 对第3 版教材进行了修订工作。本书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 1) 删除了第七章的内容, 原因一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很快, 内容及范围不断扩展, 很难以一章的内容体现出有代表性的先进制造技术; 二是这部分内容与教材前面的内容关联性和本质联系并不大; 三是因为课程学时的限制, 很多院校没有时间讲授。 2) 把原来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的次序进行了调换, 这样在知识体系的逻辑和层次上更加合理, 在装备和工艺制订讲授完后再讲授加工质量的控制, 使得前面内容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完整。 3) 将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与设计内容, 放在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中作为第四节, 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与设计本属于工艺规程制订的范畴, 这次修订补充后使得内容更加完整。考虑到在机械精度设计课程中已经学习过原来的第六章第四节工艺尺寸链, 故对此内容进行了精简。精简后放在本书第五章第三节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三” 中, 这样使得这部分内容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主要是用来确定工序尺寸或验算设计尺寸在加工过程中是否得到保证), 逻辑上更加科学合理。 4) 对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八、特种加工” 进行了标题升级作为第三节, 其目的是提升切削方法实现减材成型或制造的地位, 除已编写的特种工艺外, 适当增加了水切割、磁流变抛光等概念。 5) 对全书的思考与练习题进行了重新编写。本次修订工作由卢秉恒教授任主编, 赵万华教授、洪军教授任副主编。赵万华教授修订了第一章、第五章和第六章, 洪军教授修订了第三章, 张俊教授对第二章进行了修订, 金涛讲师修订了第三章、第四章以及全书的思考与练习题, 张会杰博士编写了第五章的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与设计一节。全书由卢秉恒教授统稿。在修订过程中, 还得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刘小慧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修订过程中,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使用本书的广大师生、读者以及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以求不断完善本书的内容。 编 者第3 版前言本书第2 版出版两年来, 发行了2 万余册, 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在两年的使用中, 兄弟院校提出了很多宝贵和建设性的意见。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的改革力度较大, 内容宽泛, 这就要求教材内容要更加精炼、系统, 方能给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第2 版教材在知识的体系方面已经比较合理, 从零件成形原理与方法, 到工艺装备以及制造过程的设计和质量控制, 脉络分明, 条理清晰, 但是在局部内容的筛选与精炼方面还存在不足, 为此, 对第2 版教材进行了修订工作。 本书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 1) 在绪论中增加了“单工序与制造系统” “机器与零件” 两部分内容,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 加工设备的多功能化以及集成化越显突出。过去一台设备只能完成一道工序, 而现在一台设备不仅能完成多道工序,甚至可以进行车、铣等复合加工。通过介绍机器与零件, 使学生建立机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总体思路, 即设计是由功能需求到机器、再到零件的过程, 而制造是由零件到机器的过程。 2) 在第二章、第三章中, 将原来第七章高速切削部分的内容精简后加入第二章, 单列为一节, 第七章有关高速机床部分的内容精简后前移到第三章, 也单列一节, 这样使内容更加完整, 进一步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 3) 在第四章增加了调刀基准的概念,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分析定位误差时更容易理解定位误差产生原因的本质。同时增加了组合定位方案的分析和定位误差的计算。 4) 重新编写了第五章、第六章的内容, 将原来第六章“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移到第五章第一节中, 将原来第六章第七节“工艺性问题” 分解到零件和产品的分析中。如此编排可使知识点更加系统完整, 以便在讲授或学生学习时保持思路连贯。第3 版大大精简了机械加工中振动一节的内容。从机械加工过程的角度介绍了振动的基本概念, 包括振动类型以及抑振措施等, 具体的振动原理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获得。 5) 重新编写了第七章“快速成形技术” 一节, 增加了“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一节, 删除了原来“高速机床” 一节, 精简了微细加工部分的内容。 6) 对全书的思考与练习题进行了重新编写。 本次修订是在充分借鉴西安交通大学的经典教材———顾崇衔教授编著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第3 版)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年) 和龚定安教授编著的《机床夹具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的基础上, 经过精简编写而成。在此谨向前辈们表示敬意。 本次修订工作由卢秉恒教授任主编, 赵万华教授、洪军教授任副主编; 绪论、第五章、第六章由赵万华教授负责修订; 金涛老师编写了第七章第二节,并修订了第三章、第四章的部分内容以及全书的思考与练习题; 魏正英副教授对全书的标准、符号等进行了校对。全书由卢秉恒教授统稿。浙江大学谭建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陈人亨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定,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修订过程中,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使用本书的广大师生、读者以及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以求不断完善本书的内容。 编 者 第3 版前言 Ⅴ第2 版前言本书是一本改革力度大的教材, 涵盖了过去课程体系中的机床概论、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内容, 于1999 年出版后, 至今经历了5 年的教学实践, 得到了很多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 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5 年里部分院校也编写了多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 本次修订是在总结5 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参照其他版本的同类教材, 汲取了使用该教材院校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制造教学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教学大纲修订而成。在内容编排和体系构成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遵循了学生认识机械制造技术的认知规律, 首先是加工方法, 然后是实现加工方法的工艺系统的构成, 包括机床、刀具、切削原理以及夹具等章节, 进而介绍了工艺规程的设计、制造质量的控制, 最后给出了3种先进的制造技术。教材的内容选择是在继承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力求精练。 所选内容均可在课堂中讲授, 带.号的小字印刷部分供学生课外自学, 也可以课堂讲授。学时仍按照60 学时左右设计, 讲授时可根据学时的多少进行删减。 本次修订由卢秉恒教授任主编, 赵万华教授、洪军副教授任副主编。第一、第七章由卢秉恒教授编写, 绪论、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由赵万华教授编写,第三章、第五章由洪军副教授编写, 李涤尘教授、丁玉成教授、唐一平教授、金涛博士也参加了部分章节的材料收集、内容删减等工作。全书由卢秉恒教授统稿。西安交通大学陈人亨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定, 西安理工大学黄玉美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范伟政教授对内容的选择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充分借鉴了顾崇衔教授等编著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 在此对我国从事机械工程科研和教育的老前辈———顾崇衔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 并谨以此书敬献给导师顾崇衔教授。 修订过程中,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使用本书的广大师生、读者及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以求改进。 编 者第1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