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包括矢量、牛顿定律、力和运动方程、动量、能量、角动量、刚体、非线性系统、圆周运动、谐振子、狭义相对论等。本书英文版为MIT等世界高校的教材,本中译本可作为国内物理、应用物理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这本《力学概论》源于麻省理工学院针对希望更深入了解前言物理的大一新生而开设的一学期课程———物理8.. 012。在本书面世后的四十多年中, 物理在许多方面都飞速发展, 但力学依然是惯性、动量和能量这些概念的基础; 作为本书的主旋律———物理学家解决问题的娴熟技巧还是那么宝贵。有些已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的学生、MIT 的教员以及其他人的好评使作者确信, 本书的方法是非常奏效的。我们还收到同事的很多建议, 借此机会在教材中整合了他们的想法, 并更新了一些讨论。 我们假定读者熟悉关于多项式和三角函数的微积分知识,但不必熟悉微分方程。我们觉得大多数学生的难处不在于理解数学概念, 而在于如何将它们应用于物理问题。这只能来自练习, 解决难题没有捷径可走。因此, 解题放在了优先位置。我们提供了大量例题用来指导学生。所选例题尽可能与有趣的物理现象相关, 但也不避讳纯教学的问题。物块滑下斜面是一个刻板的典型问题, 但是若让斜面加速, 系统就会别具新意。 第1 版的习题曾经激励、指导、并偶尔“挫败” 了几代物理学家。勇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在他们以后的科学生涯中赢得了自信。第1 版的大多数问题在第2 版中保留了下来,并增加了一些新问题。我们始终推崇皮特·海因的格言: 值得挑战的问题, 攻坚克难中显价值。 除了这一鼓励, 我们再给学生几个实用的建议: 问题是用纸和笔来做的。一般会得到一个表达式: 需要时最后会有数值。只有查看表达式才能确定答案是否合理。图非常有用。 某些问题给出了提示和答案。但书中没有解题过程, 避免大家在思考问题时抵挡不住诱惑, 没有付出最大努力就看解答。 小组讨论对所有人都有指导性。 第1 版后物理学的两个革命性进展值得一提。一是1970年发现了, 更准确地说是再发现了混沌, 而此后陆续出现的混沌理论成了动力学的一个活跃分支。由于在有限的篇幅里不能说清楚混沌, 本书没有包含它。另外, 只论证开普勒定律的惊人准确性也是不全面的, 实际上太阳系也是混沌的,尽管时间尺度太大不便于观测, 所以我们适当地介绍了混沌的存在性。二是计算机。计算物理是一个很成熟的分支, 一定程度上的计算机技术也是物理学家的必备工具。然而, 我们还是没有包含这类计算问题, 因为它们对理解本书的概念不是必需的, 且相当耗时。 第2 版的小结: 第1 章是矢量和运动学的数学准备。矢量表示在本书及整个物理学中都很普遍, 所以我们解释得很详细。平动用熟悉的笛卡儿坐标来描述很自然。转动同样重要, 但用来描述它的坐标几乎是完全陌生的, 因此我们特别强化了运动的极坐标描述。从第2 章开始, 我们引入惯性系这一重要概念来介绍牛顿定律。牛顿定律的介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2 章) 讨论原理, 第二部分(第3 章) 致力于介绍这些原理的各种应用。第4 章介绍动量、动量通量和动量守恒的概念。第5 章介绍动能、势能和能量守恒的概念,其中包含热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第6 章将前面的知识应用于力学中有趣的现象: 小振动、稳定性、耦合振子和简正模,以及碰撞。第7 章则推广到转动, 介绍定轴转动, 紧接着在第8 章介绍了刚体运动更一般的情形。第9 章回到惯性系的主题, 着重强调如何理解非惯性系中的观测。第10 章和11章分别介绍物理学中有广泛兴趣的两个题目: 有心力运动和阻尼与受迫谐振子。第12 ~ 14 章介绍非牛顿物理: 狭义相对论。 我们当初开设物理8.. 012 课程时, MIT 的学期比现在长,所以如今课上时间通常不可能包含本书所有材料。第1~9 章是本书的核心。第9~14 章依教师的兴趣而定。 我们感谢多年来MIT 的同事们对本书的贡献。他们是R..Aggarwal, G..B..Benedek, A..Burgasser, S..Burles, D..Chakrabarty,L.. Dreher, T.. J.. Greytak, H.. T.. Imai, H.. J.. Kendall ( 已故),W..Ketterle, S..Mochrie, D..E..Pritchard, P..Rebusco, S..W..Stahler,J.. W.. Whitaker, F.. A.. Wilczek 和M.. Zwierlein。我们还要特别感谢P.. Dourmashkin 的帮助。 丹尼尔·克莱普纳罗伯特·科连科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