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除了介绍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轮胎力学及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之外,重点介绍了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以及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内容。该版新增加了一章关于驾驶员模型、人-车-路闭环系统及车辆操纵品质评价的内容;新增应用分岔理论进行非线性悬架动力学及前轮摆振分析的一个实例。
作者于1996年从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即在国内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汽车系统动力学课程。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汽车系统动力学》。时间飞逝,距与林逸教授合作编著教材已过去11年,在这期间,有许多热心的读者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加之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以及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新体会和感悟,促使作者做出了补充、修改和完善本书的决定,希望更新后的第2版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本书延续第1版的写作风格,通过结合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动力学建模、仿真分析到控制器设计的全过程。本书通过更多且略复杂的实例来介绍近来汽车系统动力学方面的新领域和新热点,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内容进行了补充:1)增加了一章关于驾驶人模型、人—车—路闭环系统及车辆操纵品质评价的内容。2)增加了一章作者近年来关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的研究成果,包括一个实例分析。3)增加了一个应用分岔理论进行非线性悬架动力学及前轮摆振分析的实例。4)对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一章进行了较大的更新和补充,并增加了关于汽车主动转向控制方面的内容。5)应用ADAMS软件对某轿车前悬架建模的实例重新进行了修改。相应于以上新增内容,作者要特别感谢国内外同行和朋友所提供的帮助,主要有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的安部正人教授、浙江大学李道飞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李鸿光教授、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的李胜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的施国标博士和青岛理工大学的柳江博士。关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875163和51375299),在此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表示感谢。由于条件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并通过出版社或直接与作者联系(喻凡:fanyu@sjtueducn;林逸:linyi@chinacom)。 编著者2016年11月汽车系统动力学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学科,随着对现代汽车性能和行驶速度要求的提高,以及不断涌现的底盘控制技术的应用,汽车系统动力学本身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本书作者分别自1989年和1996年起在原吉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为研究生讲授“汽车系统动力学”课程。结合这方面的一些教学经验和科研工作,于2001年底向教育部申请出版此书,期望为高校本科生或研究生提供一本汽车系统动力学课程的教材。本书介绍的内容比较广泛,从本学科的历史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均有涉及。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注重实例分析,力图使读者在了解汽车系统动力学基本内容的同时,通过几个完整的实例了解运用系统方法及现代控制理论进行车辆动力学建模、仿真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同时也掌握有关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也期望本书对从事汽车工程研究的技术人员有参考价值。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朋友的热情帮助。特别感谢同济大学张洪欣教授在2004年上海炎热的夏天花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对本书进行通篇审阅。同时,也感谢英国利兹大学的戴维·克劳拉教授,他就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口头建议。我们还请合肥工业大学的陈无畏教授(行驶和操纵部分)、吉林大学林柏忠副教授(轮胎模型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康宁教授(空气动力学基础部分)、上海交通大学何维廉和鲁统利副教授(传动系统扭振部分)对相关部分章节进行了审阅。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夏群生教授、江苏大学高翔教授的帮助,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黄子春先生为购买国外参考书提供了资助。此外,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较为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著者2005年6月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