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其目的是使该类专业的学生对热能利用原理与基本系统和主要装置,动力机械与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性能有一整体和基本的认识,同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了解。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绪言、导论、锅炉结构及原理、涡轮机及喷气发动机、热力发电与核电、内燃动力系统与装置、制冷与空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换热与蓄热装置、热能与动力系统辅助机械等。
本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其目的是使该类专业的学生对热能利用原理与基本系统和主要装置,动力机械与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性能有一整体和基本的认识,同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了解。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绪言、导论、锅炉结构及原理、涡轮机及喷气发动机、热力发电与核电、内燃动力系统与装置、制冷与空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换热与蓄热装置、热能与动力系统辅助机械等。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言1
第一章导论4
第一节能源(热能)及其利用4
第二节能源利用与循环经济、低碳
经济8
第三节能量转换与利用的基本定律12
第四节能源有效利用的评估16
第五节热能与动力装置的组成和工作
条件及基本要求23
第六节动力机械与动力传动25
第七节热能与动力技术和环境27
思考题和习题30
参考文献31
第二章锅炉结构及原理32
第一节概述32
第二节燃料特性与热工计算40
第三节锅炉燃烧设备54
第四节锅炉受热面73
第五节锅炉水动力特性82
第六节余热锅炉的结构及工作特点89
思考题和习题91
参考文献92
第三章涡轮机及喷气发动机93
第一节概述93
第二节热力涡轮机级的基本理论101
第三节涡轮机级的损失与效率107
第四节多级涡轮机114
第五节汽轮机的变工况121
第六节供热式汽轮机126
第七节火箭及喷气发动机131
第八节水轮机概述136
思考题和习题140
参考文献141
第四章热力发电与核电142
第一节热力发电常用循环143
第二节热力系统149
第三节热经济性指标156
第四节新型热力循环/能源系统160
第五节核能发电原理及系统167
第六节核电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可靠性173
思考题和习题175
参考文献176
第五章内燃动力系统与装置177
第一节内燃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177
第二节内燃机的组成及工作系统185
第三节内燃机的热力循环及性能指标205
第四节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216
第五节内燃机的排放与净化221
第六节代用燃料226
思考题和习题228
参考文献228
第六章制冷与空调229
第一节概述229
第二节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231
第三节制冷压缩机243
第四节冷水机组247
第五节吸收式制冷250
第六节热泵技术及其应用257
第七节空调系统262
思考题和习题268
参考文献269
第七章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270
第一节太阳能270
第二节风能281
第三节生物质能291
第四节地热能295
第五节水能300
第六节氢能与燃料电池307
思考题和习题314
参考文献315
第八章换热与蓄热装置316
第一节热交换器的结构与传热计算316
第二节热交换器设计计算基本方法326
第三节热能储存原理334
第四节蓄热技术的应用及蓄热器热
设计338
思考题和习题342
参考文献343
第九章热能与动力系统辅助机械344
第一节概述344
第二节泵345
第三节风机348
第四节泵与风机的运行351
思考题和习题353
参考文献353
教学实践354
第3版前言本书作为我国高校动力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九五”规划教材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使用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程。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能源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型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教育部提出高等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卓越工程师等目标,因而对教材的编写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书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本次修订除了保持上一版的原有基本宗旨和基本内容外,将积极反映新的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科学技术内容,加强与工程实际联系及实践教学。概括起来,本次修订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各章加一导读,引出该章主题和核心内容、提出问题等。2)更新各章内容,删除陈旧和不常用的内容。3)加强与实际联系,补充必要的工程内容。4)更改陈旧数据、指标。5)改进图形与曲线的表示(双色),并附有部分二维码扫描动画,提高视觉效果。6)安排实践教学的探索。本书由天津大学王中铮教授主编。各章编写分工为:绪言、第一章及第八章中蓄热装置,王中铮;第二章及第八章中热交换器,西安交通大学惠世恩;第三章,上海理工大学陶正良;第四章,天津大学李惟毅;第五、九章,天津大学高文志;第六、七章,天津大学赵军。此外,与本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由天津大学高文志教授负责制作。全书由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及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徐通模教授和曾任全国高等学校动力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刘书亮教授主审。本书之所以有机会再版,是因为多年来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社会其他方面读者、机械工业出版社及天津大学的大力支持,同时本书被天津大学列为2015年度校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在此一并深表谢意!本书虽然已是第3版,但由于水平所限,很可能在内容的选材、组织、阐述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切期望广大读者指正,非常欢迎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沟通:wangzz@aliyuncom。 编者第2版前言本书为教育部审批通过的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用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作为参考教材。本书的第1版作为我国高校动力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九五”规划教材,自2000年出版至今已有七年多。通过在高校的多次教学实践及相关人员的使用,我们认识到了本书的适宜和不足之处。同时,这几年科学技术和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应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进行修改和补充。本次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基本宗旨同第1版,在此基础上更新和补充了内容,使知识面进一步扩大,并加强联系工程实际和反映新的技术进展。本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出发,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使之与能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相结合。2) 补充了有关热能与动力装置的组成、工作条件等总体概述的内容。3) 修改和补充了锅炉、涡轮机、内燃机、热力发电、制冷与空调的结构、原理与系统方面的内容。4) 为突出核能发电在我国的发展,在补充内容的基础上将原相关章名改为“热力发电与核电”。5) 根据我国的能源政策,加强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阐述,增加了氢能、生物质能等内容,并将章名改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6) 增加储能内容,使本书在内容上包含能量的发生、传递、储存、转换与利用整套装置,并设立“换热与蓄热装置”一章。7) 为加强系统性和突出主题,调整了全书的排序和部分章节名。本书由天津大学王中铮教授主编。原参加第1版编写的刘宁教授因工作变动,其本人要求不再参加本次编写,改由高文志教授担任。各章编写分工为:绪言、第一章及第八章中蓄热装置,王中铮;第二章及第八章中热交换器,西安交通大学惠世恩;第三章,上海理工大学陶正良;第四章,天津大学李惟毅;第五、九章,天津大学高文志;第六、七章,天津大学赵军。本书另有一与此配套的多媒体课件,由天津大学高文志教授制作。全书由曾任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徐通模教授和曾任全国高等学校动力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刘书亮教授主审。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各校的不同情况,本次修订后的字数有所增加,以便各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选用全部或部分内容。我们非常感谢教师们在使用本书第1版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感谢他们和广大读者对第1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虽经修订,一定还会有缺点,甚至错误,衷心期望读者给予指正和建议。 编者第1版前言本书为全国高等学校动力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订通过的“九五”规划教材。为适应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和满足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动力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研讨了热能与动力工程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要求编写一本《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作为该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教材(必修)。本书旨在使热能与动力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对热能利用原理与基本系统和主要设备、动力机械与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性能有一总体和基本的认识,为继续深入学习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和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奠定基础。为此,在本书内容的组织和编写中,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注意加强基础和系统性,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且适当联系实际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开阔视野和启发创新。本书由天津大学王中铮教授主编。各章编写分工为:绪论及第一章,王中铮;第二、八章,天津大学刘宁;第三章,上海理工大学陶正良;第四章,西安交通大学惠世恩;第五章,天津大学李惟毅;第六、七章,天津大学赵军。全书由西安交通大学徐通模教授主审。鉴于本书系编者为适应热能与动力工程类专业的需要而编写的一本新教材,内容涉及面很广,而作为一本技术基础课教材应突出这一大类专业面的共性和各专业面基础性的内容,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避免过分专业化,此外又受到字数的限制,使编写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本书只能作为编者在教学改革基础上编写新教材的一次尝试,加之编者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书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少缺点和错误,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