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等效变换、电路的基本定理、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含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三相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含耦合电感的电路与变压器、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二端口网络、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简介。
前言电路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电路理论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各学科,因此,电路课程已不仅限于电类工科专业,众多理科类专业也将其作为必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必需的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了主动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大力推动教学体制改革。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作为电类工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电路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本书就是针对新的教学大纲、新的课程体系,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丰富的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消化吸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长处编写而成的。 传统的电路在课程设置上着重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侧重理论推导的严密过程。但是,随着当今社会学科的发展与细化,这种课程设置已经不太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把以往单一的、纵向的课程设置变为纵向和横向相互交汇的形式,以整体、融合、发展和应用的观念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把课程内容层次化、模块化,使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更好地结合,较好地解决知识爆炸与课时紧张的矛盾。 本书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精选、改写、补充和整合。本着“够用、实用、能用”的原则,降低了理论深度,压缩了基础性的原理叙述部分,不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除保留基础的传统内容外,还削减了陈旧的复杂理论推导和应用较少的公式。增加了典型实例电路剖析, 这些实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搭建了从理论到应用的桥梁,突出了电路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思考,以便加强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综合能力。 本书的体系结构注重基础知识的内在关系,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理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内容的编排与同类书相比有一定的调整,以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按照严谨的思维方式接受相关的知识点,并采用比较有效和精练的方式把问题交代清楚,便于施教与自学,力求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能力。 全书共分13章,内容由浅入深,介绍了电路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及实际应用。运用系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相量分析法、拉普拉斯变换法、网络参数分析法、图解分析法等数学工具对直流稳态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二端口网络等各种电路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全书力求概念准确、内容新颖、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既注重基本原理的必要讲解,又力求突出工程上的实用性。明确指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读者在学习中常见的疑难之处与易混淆的概念,以便读者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本书所配例题具有典型性并能适当兼顾工程实际,例题解答过程详尽清楚。每章配有适量且有针对性的思考与练习以及难易适当的习题,习题与例题类型尽量密切结合,读者参考相关例题的解答能够较顺利地完成习题,方便读者自学,易于教师教学。书中标有星号(*)的内容属于加深加宽的参考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而有所取舍。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电类工科专业,既可以作为电路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读者自学电路课程和实践的参考书。 本书由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林珊编写,秦朝明老师主审。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罗小燕书记、主管教学的蔡述庭副院长、学院办公室的黄和平老师、电气系的曾珞雅老师等对本书的编写及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这些领导和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的儿子许悦聪同学给予了极大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众多过去的、现在的学子们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在此本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人作为一名普通平凡的高校教师,谨以此书献给所挚爱的高等教育事业!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联系邮箱:alice333.happy@163.com。 林珊于广东工业大学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