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修复》以汽车制造过程中车身修复的新技术和作者长期在汽车制造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度全国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者王洪军的快速车身修复技术成果为核心。本书主要讲述了在汽车制造生产线上车身钣金涂装维修人员如何确保安全生产、如何选择使用工具、在汽车生产制造线上如何确保快速修复车身钣金涂装缺陷等,以满足商品车的质量要求。本书重点针对实际操作中的操作技巧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线员工培训教程。
《汽车车身修复》以汽车制造过程中车身修复的新技术和作者长期在汽车制造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度全国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者王洪军的快速车身修复技术成果为核心。本书主要讲述了在汽车制造生产线上车身钣金涂装维修人员如何确保安全生产、如何选择使用工具、在汽车生产制造线上如何确保快速修复车身钣金涂装缺陷等,以满足商品车的质量要求。本书重点针对实际操作中的操作技巧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线员工培训教程。
长期以来,在汽车车身钣金漆面修复工作中,一直以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传承着这项操作技能。由于操作者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师父误教徒弟、徒弟对所学技能一知半解、操作不规范等现象非常普遍,往往同样一辆车上的同一个缺陷,若多人依次处理此缺陷,就会发现,操作方法多种多样,最后处理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现代汽车制造行业,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和质量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汽车车身钣金喷涂修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特编写了本书。 车身部件在冲压制造、焊接装配、车身涂装、整车零部件装配以及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下缺陷。 ① 在冲压过程中可能产生压痕、凹坑、褶皱和表面波浪。 ② 在车身焊接装配中,可能会出现磕碰、焊接不良、焊渣飞溅、表面波浪、凹凸不平以及车身部件间存在间隙过大、部件平整度超差等。 ③ 在涂装和总装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磕碰、扭曲、板材变形、漆面损伤或漆面不良等问题;还可能由于部件更换,造成车身部件间存在间隙过大和部件平整度超差。 ④ 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碰撞、划伤、漆面老化、外界材料腐蚀和汽车本身板材腐蚀等问题。 本书着眼于汽车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必须满足商品车标准的质量要求,满足正常的生产节拍,以预防控制车身缺陷的产生为宗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对比国外先进技术,汇总了近20年来在汽车制造一线涌现出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具编写成一套系统的培训教材,将相应的汽车车身钣金和漆面修复方法介绍给读者,以便在汽车车身制造修复工作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在使用本书时,还需要提醒读者: 第一,操作方法是一种技巧性的能力,不是一种单纯性的知识,在学习本书的内容后,需要在多次实践练习中反复揣摩。如在书中介绍用撬棍顶坑的操作方法,除了必须考虑撬棍种类的选择外,还要考虑作用力的方向、作用力的大小等。如果缺乏多次实践,很难做到操作方式和用力大小恰到好处。 第二,在经过基础学习和训练后,需要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和维修操作技巧。在现场处理问题时,遇到的情况往往复杂多变。针对此问题,书中讲述了具体操作实例,以期提高读者在车身修复方面灵活运用的能力。但实践中所遇到的情况要比书中讲述的问题多得多,读者应在多操作练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本书由从事汽车涂装工作28年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翟大锋主编,由2006年度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一汽首席技师王洪军主审,一汽-大众主管工程师张举全、长春工程学院教师张志俊担任副主编。丁乾坤、成洪涛、温显涛、邵天湧、李靖、邸琬琪参与了本书各个章节的操作技巧的演示、资料整理和编写工作。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