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先讲述人际沟通的方式、原则、心理、思维、体态等基本理论,然后对演讲语言、主持语言、领导者语言、求职语言等进行专题讲述和能力训练。下篇讲解常用应用文书的写作特点、格式要求、写作技巧等,辅以贴近学生实际的范例和病文分析,以帮助学生掌握并提高应用写作技能。此外,本书还精心设计了附录部分,对人际交往的指导性和行文的规范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前言国家试点学院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综合性重大改革项目,是探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的“特别试验区”。2011年,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入选“国家试点学院”,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17所试点学院之一。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2〕1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天津大学试点学院积极探索改革实施方案,设置了工程类专业素质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启发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攀登学术高峰的道路上,在多元化的社会流动中,面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在工程类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中,沟通与写作能力是大学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据调查,世界一流大学对沟通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会开设表达与交流的相关课程并提供咨询与辅导,以培养相应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许多学校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阅读与写作、表达与交流、沟通训练等类型的课程。大多数美国著名大学以不同形式要求本科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和写作技能,并作为完成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加强本科生沟通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开设此类课程也有利于完善理工科专业的素质教育体系。 根据天津大学试点学院“工程科学实验班”的培养方案,“中文沟通与写作”作为工程类专业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之一被纳入天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2014年春季学期已面向首批工程科学实验班本科生成功开设。本书即为参与天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国家试点学院专项)的初步成果。就“中文沟通与写作”这门课程来说,重在对人际沟通中表达方式、思维、心理、体态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并通过课堂训练,锻炼学生的中文沟通技能;通过对事务文书、日常文书、党政公文的讲解和练习,突出应用写作的实用性和技能性,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本书是配合天津大学国家试点学院工程科学实验班的课程教学改革而编写的。根据首批工程科学实验班的教学实践,考虑到本课程的推广与应用,增强教材对不同专业的适用性,本书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适当调整,结构上采用模块式安排,各个章节相对独立,教师和同学们在使用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选择和拓展。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我们本着基本、实用的原则,不求全,不采取“工具书”式的编写方式,立足学生实际,注重应用教学,讲究学以致用。本书分为两篇:上篇为中文沟通,下篇为中文应用写作。根据章节内容,本书设置了“课堂训练”“教学提示”“视频观摩”“范例”“案例分析”“简析”“课后练习”“推荐自学材料”等模块,旨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口语沟通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教师使用本书时,可以灵活安排“课堂训练”,适当讲解“教学提示”。比如,可在讲解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之前安排学生试练,以便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学习、训练;也可在讲解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后再安排学生练习,以观察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娴熟程度。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建议摒弃传统的知识识记能力考核和试卷考试形式,而由反映整个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多种检测指标来综合评定。具体来说,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增强沟通与写作的实践能力。课程考核由只看单一的考试分数转变为对学生课堂训练、平时作业、小组讨论、口试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全面考查,并以此作为评判标准。课程考核目的从单纯的指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转移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健全完善的人格上来。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注重训练的针对性。针对沟通心理障碍、倾听技巧、体态气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内容设计课堂训练,提倡边学边练。让学习者了解相关交际艺术,使其不再“难以启齿”。 注重选材的生活化。本着贴近学生、联系实际的原则,精心设计口语沟通和应用写作的课堂训练和课后练习题。选择学生身边的场景、学习中所需的文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 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在沟通案例和写作案例的选取上,不论是范例还是病文,不求“高大上”,力求例文的代表性、评析的朴实性,易于同学们接受,避免“遥不可及”。 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本书在不同章节设计了诸多师生互动的“教学提示”,用于指导学生练习、学生互评和教师讲评,意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参与性,避免“纸上谈兵”。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并参考了大量资料,注重对最新知识和成果的吸收,努力体现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时代特色。为了“贴近学生”,密切联系大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书采用了大量教育领域的案例、大学生身边的案例,以求教学和练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编写时,我们还参考、借鉴和引用了同行的诸多研究成果和资料,结合实践经验选用了一些案例。由于时间仓促,未能与原著者一一联系,在此向在本书中直接引用和参考的已注明和未注明的教材、专著、文章、案例的编著者和作者深表歉意,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结合了编者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但由于编者学识有限、教学经验不足等缘故,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甚至失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