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样章浏览
- 章节目录
- 内容简介
- 适用对象
- 作者信息
- 课件试读
- 其他
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序
前言
绪 论
第一章 构造地质学、区域稳定及地层学简论
第一节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第二节 褶皱
第三节 节理
第四节 断层
第五节 活断层
第六节 地质图
第七节 地层学问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应力场
第一节 地壳中的天然应力场
第二节 地应力场的形成
第三节 地壳中构造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地壳中构造应力活动与区域稳定性
第五节 地壳中构造应力状态和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类型和表现特征
第三节 我国的新构造运动举例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的发现和识别
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影响
第六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地震地质概论
第一节 地震成因及机理
第二节 地震带的分布
第三节 地震波的传播
第四节 地震能量、震级及烈度
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六节 场地特征及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第七节 地震与工程建设
第八节 地震预报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岩体的工程性质
第一节 岩石与岩体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风化岩体
第三节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第四节 岩体结构及其应力一应变关系
第五节 岩体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软岩的工程性质
第一节 软岩的概念
第二节 软岩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软岩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软岩的变形控制
第五节 软岩与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第四纪地质
第一节 第四纪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第四纪地层划分
第三节 第四纪气候
第四节 第四纪冰川
第五节 第四纪与人类
第六节 第四纪黄土与环境
第七节 第四纪地层的微量元素
第八节 第四纪的年代测定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土体的工程性质
第一节 土和土体的概念
第二节 地貌形态
第三节 土的组成
第四节 土的结构与构造
第五节 土的工程分类
第六节 土体工程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细、微观土质学
第一节 颗粒分析
第二节 粘土矿物
第三节 相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水一土系统:粘粒的双电层及离子交换
第五节 水一土系统的物理化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环境地质与保护
第一节 环境地质概论
第二节 气候、水系的变迁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沙漠化
第四节 诱发地震
第五节 地裂与地陷
第六节 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区域性土
第一节 黄土
第二节 软土
第三节 膨胀土
第四节 红粘土
第四章 地震地质概论
第一节 地震成因及机理
第二节 地震带的分布
第三节 地震波的传播
第四节 地震能量、震级及烈度
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六节 场地特征及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第七节 地震与工程建设
第八节 地震预报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岩体的工程性质
第一节 岩石与岩体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风化岩体
第三节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第四节 岩体结构及其应力一应变关系
第五节 岩体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软岩的工程性质
第一节 软岩的概念
第二节 软岩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软岩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软岩的变形控制
第五节 软岩与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第四纪地质
第一节 第四纪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第四纪地层划分
第三节 第四纪气候
第四节 第四纪冰川
第五节 第四纪与人类
第六节 第四纪黄土与环境
第七节 第四纪地层的微量元素
第八节 第四纪的年代测定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土体的工程性质
第一节 土和土体的概念
第二节 地貌形态
第三节 土的组成
第四节 土的结构与构造
第五节 土的工程分类
第六节 土体工程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细、微观土质学
第一节 颗粒分析
第二节 粘土矿物
第三节 相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水一土系统:粘粒的双电层及离子交换
第五节 水一土系统的物理化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环境地质与保护
第一节 环境地质概论
第二节 气候、水系的变迁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沙漠化
第四节 诱发地震
第五节 地裂与地陷
第六节 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区域性土
第一节 黄土
第二节 软土
第三节 膨胀土
第四节 红粘土
第三节 海洋工程地质
第四节 海洋专门工程地质
第五节 海洋工程地质勘测
参考文献
本书是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本书把工程地质、地质力学、渗流理论、地质灾害等结合在一起,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解决岩土工程实际问题,注重实际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本书共分15章,包括构造地质学与区域稳定,地应力场与新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与环境地质,区域地质与海洋地质,地质灾害与地质测试,岩体软岩及土体的工程性质,以及细、微观土质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表达,又结合学科发展和工程实际的问题,知识性,实践性强。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土木工程类和水利水电工程类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上述专业的大学生,以及从事上述专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监测等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土木工程类和水利水电工程类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上述专业的大学生,以及从事上述专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监测等科技人员参考。